行业知识库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

21 june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最初并不叫“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例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型图书馆图书动辄数以百万册计,传统靠手工方式管理费时费力,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出现让一切变得容易。只需将图书信息录入到管理系统中,就可在管理系统中按照ISBN、分类号、索书号、题名、文献条码等字段对图书进行检索,而图书的流通也更加轻松,对比早先的靠文本记录来管理无疑是天上地下。故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图书馆管理系统也成了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早期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都是单机模式,也就是只能安装在一台电脑上来使用。大型图书馆的藏书室有的多达好几十个,只靠一台电脑管理无疑解决不了问题。随着电脑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也开始升级,出现了C/S模式的管理系统。 C/S模式英文Client/Server是客户服务端的意思,一个藏书室一台电脑安装桌面客户端进行管理,所有的客户端通过局域网网络连接到服务端使用同一个数据库,C/S模式解决了单机模式客户端不够用的问题。 B/S模式英文Browse/Server中文网页/服务端,是通过网页来访问服务端,由于网页是基于互联网而生,故而完美解决了客户端到服务端的网络连接问题。B/S模式的管理系统所有功能都基于网页开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浏览网页成了人们获取网络信息的重要途径。一些高端的图书馆希望能实现馆内的文献、馆藏信息让读者通过网页来查看,并且希望能让读者在网页里就实现自助的续借、预约、预借以及读者相关信息的查看。但是C/S模式的管理系统属于桌面程序,无法提供网页服务器的功能,所以对于这些需求无能为力,B/S模式可以完美的支持。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区域性集群图书馆开始出现,是将一个区域的图书馆联合起来,比如一个市、省的图书馆,形成一个大的图书馆集群,让多个分馆实现一个虚拟的图书馆。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集群内的分馆图书信息共享,可以实现联合采编,避免了书目信息的重复编辑,减低了工作量。集群内的读者信息共享,让读者一处办证即可在全市、全省范围内流通,可以查询集群所有分馆的图书信息,在集群内A分馆借书在B分馆还书。 当前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大部分都是基于B/S模式开发,支持联合采编、通借通还、OPAC检索平台等,并支持Z39.50协议套录数据,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我们的典型案例

携手走向共赢